记者: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年计划招生多少人?计划在京投放多少招生名额?
师光禄:根据我校的招生计划, 2014年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将招收115名本科生,其中北京生源73人、外地生源42人,生物技术专业计划招生60人,生物工程专业计划招生55人。
记者:您能具体介绍一下本学院的特色吗?
师光禄: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学校主动适应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生物学作为农林院校基础学科的重要作用,着眼于用先进的生物科学与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农科专业而成立的学院。
学院坚持科研兴院的办学特色,科研和学术优势突出。学院成功组建了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这是学校唯一的部级重点实验室。我们以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为依托,以服务首都都市型现代农业为导向,大力开展生物学前沿理论和技术研究,发表科研论文700多篇,其中SCI、EI近百篇、核心期刊600余篇;撰写著作39部;申请专利90余项,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2项。获得科技奖项1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经过多年的积累,学院于2014年初成功获得生物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学院坚持教学立院的办学定位,在学校率先成立了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高起点组建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高质量完成全校植物类、动物类本科生和硕士生的专业基础课以及本院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两个专业的教学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课程精品化建设,生物化学、普通遗传学、植物生理、动物生理4门主干课程被学校评为优秀课程,“动物生理学多层次教学体系的建设”和“《遗传学》课程体系建设”获得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学院多位教师在北京市和学校举办的教师教育教学比赛中获奖。
学院坚持人才强院的办学理念,大力引进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学院汇聚了一大批生物学领域优秀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引进与优化,我院逐步建成了一支专业素质强、学历层次高、业务精湛的师资队伍,人才优势明显,确保了近年来学院科学研究及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学院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0人、高级实验师1人。教师队伍中,95%的教师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具有留学和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达50%。
记者:学院在人才培养上有什么创新的做法?
师光禄:刚才已经介绍过我院除了承担本院两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全校植物类、动物类本科生和硕士生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任务,近年来,经过二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院认真实施学校确立的“质量立校工程”战略,围绕学校为北京市培养都市型现代农业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准确把握生物学所服务的社会经济行业的特点,认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使学生具备从事首都生物行业职业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我们更加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依托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工程专业实验室、学校组培中心所拥有的高水平师资和先进的仪器设备等实验室资源,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中,加大实验教学的比例,单独开设专业基础和应用实验课程,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思考意识。
学院积极开展校内外教学科研基地建设,校内有北农大学科技园东大地和亭自庄实践教学基地、组培中心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服务于学生实践技能训练,主要包括认知实践、组培种植、科研训练、实验教学等。校外有北京万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博锦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北京丹路生物工程公司、首农集团—华都诗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中科院微生物所技术转化中心、中牧集团总公司研究院、中国农科院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平谷区苏子峪村、门头沟区桑峪村等实践教学基地20多个,主要服务于学生的技能实践、生产实习,是进行专业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我院把平谷区苏子峪村作为教学科研基地,进行试验示范,推广生物生态调控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
记者: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
师光禄:学院一直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建立一对一的就业指导体系,帮助学生提升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通过举办招聘会、发布就业信息等方式为学生就业积极搭建平台,近六年来,我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学院连续6年被学校评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另外,我院具有招收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生的资格,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考取我院研究生继续到我院深造。
院长简介:
师光禄,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科技套餐配送工程突出贡献专家;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北京农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兼任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开放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曾多次被评为省部级优秀教师、模范教师、优秀回国留学人员、优秀农业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青年学科带头人。主持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5项。